在我的教育生涯中,经常会听到一些家长朋友向我抱怨:孩子无论做什么事情好像都不能集中注意力,注意力不集中,读书就心不在焉,东张西望不说,做作业还特别地拖拉,一会儿要上厕所,一会儿要喝水,有时候手痒了还要动动玩具什么的。总之,孩子在学习这件事情上就是做不到专注。
我非常理解这些家长朋友的心情,即使是对教育完全外行的家长也都知道,要让孩子学有所成,有一个好的注意力很关键,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专注力品质。
因为一时之间找不到有效的解决方案,有不少家长索性这样安慰自己:等孩子长大了,专注力自然就会变好的。
其实这句话并没有表达错误,现在孩子年纪小,好奇心强,自控力相对大人较弱,注意力很容易被周围的事物所吸引,从而出现学习分心的现象。但孩子的注意力的确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强。
下面举例来说:
上面数据虽然没有罗列出成人的注意力时间,但还是明显可以看出,孩子的专注力不如成年人。这里有一个简单的方法来估算孩子的注意力时长,就是用年龄数乘上2~5倍,得出一个时长范围。打个比方,用这种方法计算出一个5岁孩子的正常注意力,就是在10~25分钟之间。
需要解释的是,这里讲的专注力时长,是指孩子专注地做一项工作的时间,只要处在这个范围内都算正常。专注力就像一根有弹性的橡皮筋,是可以通过后天培养慢慢拉长的。
所以,假使你哪一天发现自己孩子对专注力超过了以上范围的最高值,也无须大惊小怪,只要顺应孩子的能力发展就是正常的,因为孩子对自己特别感兴趣的事就会表现出超常的注意力。
比如,一个7岁的孩子在家写作业,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每15分钟左右安排一次间隔休息,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延长孩子的专注力时长。
01 抓住一年级关键期,有效帮助专注力缺失的孩子
作为“优等生”必备的品质之一,专注力又是如何影响孩子未来的学业呢?
曾经在国外有一家大学科研机构做过一个关于小学生注意力的调研项目,该调研通过测试近四百名儿童在入小学前的阅读和数学程度,分别与他们在一年级和五年级的阅读量和数学成绩做比较,结果发现:孩子在一年级时出现注意力问题,与在二年级时出现注意力问题,对以后的学业成绩产生的影响是大不相同的。
这种不同的影响体现在:如果孩子在一年级时出现注意力问题,未来多年的学业表现都将受到干扰,甚至到了五年级以后的阅读能力还会低于同龄人。然而,如果孩子是从二年级才开始出现注意力问题,那么他们未来的学业表现仍然可以和同龄人保持大致相同的水准。
对于这个重大发现,心理学家拉比纳教授解释说,一年级出现注意力问题的孩子,可能遇到建构基础学习技能的严重问题,导致无法掌握关键的学习能力,因此未来的学业及成绩会表现较差。
即使这些孩子后来克服了专注力问题,他们在学校的学习依然会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和影响。
从这项研究成果中我们能了解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抓住一年级关键期,是有效干预和帮助注意力缺失的孩子的关键。
换言之,家长越早发现孩子注意力缺失的问题,就能越早开始干预和帮助他们,教育效果也就越好。
02 影响孩子专注力形成的三要素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个普遍性存在的学习问题:为何有些孩子可以长时间做到专注听讲、阅读和写作业等,而有些孩子却完全坐不住呢?为揭开这个原因,下面着重为大家介绍三个影响孩子专注力的重要因素。
◐因素一:孩子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和掌控度
有关专家研究发现,有三个主导原因会影响到孩子的专注力形成:一是受到兴趣程度的影响;二是对注意力的掌控感刚和内驱力;三是从小的实践。
所以,一个孩子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度和自我掌控度对从小培养孩子的专注力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支持作用。此外,当孩子感到是自己在决定关注什么内容时,他们的注意力就会变得高度集中,并持续较长时间。
◑因素二:孩子对学习内容的适应度
当孩子的学习内容超出了他的认知范围时,就会进入“学习恐慌区”,注意力会移向更容易或更有趣的地方,造成学习效率降低的现象。为了避免产生这样的恐慌区,近年来在一些比较前沿的教学方法中,开始尝试“分块”教学法,这或许能给我们家长一些启示。
“分块”教学法的具体做法是,老师在教孩子新内容前,先给他们预留出一定的辅导时间,来帮助孩子理解和操作新内容,比如老师先讲解一下背景知识情况,看一段相关资料视频或读一本相关主题的书等等。促使孩子缩短与陌生知识之间的距离,更好地提高孩子对学习内容的适应度,这样自然有助于帮助孩子提升对学习的注意力。
那么,我们怎么去计算这个预留时间呢?很简单,首先,我们根据孩子的年龄数,然后再加上一个5分钟的补偿时间系数。比如,孩子8岁,再加上5分钟的补偿时间系数,我们就很容易算出孩子需要接受13分钟预先辅导的时长了,这样的安排可以大大降低孩子在看到新的学习内容时产生紧张不安感、导致注意力分散的概率。